徐竹先:跨界創新與價值創造策略
「TXA的TX,就是中文創新(Tronxin)音譯,希望幫台灣中小企業找創新競爭力,而且是要帶到國際上能成功的那種創新,A則是加速器(Accelerator),」徐竹先說。
創立私人董事會的主因是徐竹先先生在擔任投資顧問時期看了許多中小型企業是否可以投資?企業體質怎麼樣?看久了看出為什麼台灣的中小型企業做不大的問題!
例如:許多台灣中小型企業僅依賴著老闆一人技術撐著公司,公司內部人多為自己的家族,因為都是自家人因而人脈、視野相似,到一定程度後就無法觸及新市場。即使公司有意改變也會有找不到人可問的問題。再來是國內對於企業扶植的部分多半偏重於年輕人的創新創業,台灣目前產官學界提供給中小企業的輔導都有幾個問題,一是擁有國際企業經驗的人願意教的人不夠;二是提供的培訓並未分階段,像是讓事業成功的大老闆給新興創業者上入門管理課程。
因此私人董事會成立後大受歡迎的原因是不僅是台灣,許多海外的中大型企業都面臨著升級轉型的挑戰,因為許多企業認為培育自己人,不如外找救兵更快!
跨界合作帶來破壞式創新,有別以往的商業模式,企業必須掌握跨界整合的方法,創造新價值以因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正如產品設計需要不斷演變以維持競爭力,創新策略也需要隨著環境變遷而演變。
如何才能把價值創新的邏輯,轉化成公司提供給市場的產品或服務呢?
一旦公司創造了新的價值曲線之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而公司應該創造出哪些產業前所未有的因素?
徐竹先先上在演講中舉了個例子:
一位光學專家,專門設計光譜看聚光型太陽能模組,植物工廠的燈型,利用不同的光譜照射不同的植物會使其長的更好,他開了家工廠專門產這種設備,但這種設備許多人會做,有沒有效能及價值在,一般人是判斷不出來的,因此這位專家就自行進入產業做科技農夫,做植物工廠的蔬菜,現在成第一家全面供貨給Costco的台灣廠商。
他沒有走傳統路線,沒有因為自己是學光學的就往光電廠去工作,而是走了另一條路線,走進植物工廠將自己變成科技農夫,現在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有個相對優勢,他比其他農夫有更多光電知識,因此其他農夫難以跟他競爭,將原本科技業的技術轉而應用到農業。
由以上例子中農業,是一個極傳統的產業,它的需求是屬於一直存在「剛性需求」,而這個需求明確了,接下來就是誰能有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將這個大眾都認識的傳統農業做進一步的改革創新改造這個市場,從這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利潤商機。
徐竹先:『跨界是商機,解構是商機,在跨界處解構後再重組,又是個好商機。』,新生代台灣新創企業可以不只如此,跨技術/跨國界的商機,都值得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