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磊:A Human Ecologist
受到女兒的啟發,楊光磊先生退休後致力於台灣年輕人的教育與職場問題,積極投入教育界,並提出「Human Ecologist」、「把人力變成人才」等理念,以期「讓資本市場幫助產業,讓產業幫助教育。(註一)」
▽ I Have A Dream-RICE(Role Model、Innovator、Communicator、Expert)
作為台積電的定海神針,楊光磊先生完成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也曾帶領過組織起死回生,然而改革過程中應該如何調適心情、修正精進方案,以及重振團隊信心都是一大挑戰。
楊光磊先生借鑒金恩博士「I Have A Dream」的演講,並分享他的四大夢想 RICE,分別是 Role Model-知己知彼,百戰百勝、Innovator-好有效率的逸,惡沒效率的勞、Communicator-學習溝通,建立信任和尊重、Expert-天生我才必有用;先專業,後全能;做職場的紫牛,希望這些夢想能提供面對組織困境的公司方針,並得以成長。
▼培育人才
▽ What does it say?What does it mean?What does it mean to me?
「人生六大業:學業、職業/創業、事業/產業、志業。」事業上作為晶片市場的核心人物,楊光磊先生的志業其實在於培育台灣年輕人,他提出「Human Ecologist」的理念,強調看重每個人的尊貴價值;啟發每個人獨特豐富的潛能;塑造適合人學習成長的環境。希望每個人都能探索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對未來有更寬廣的想像,在職涯選擇上則是知道自己要什麼,而非用刪去法。
誠如楊光磊先生所說,學習並非一味的接收訊息,而是要能學以致用。因此他鼓勵學生「學了一定要用,學了要問自己有什麼用。」並養成主動積極、以終為始的核心思維,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職場教育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楊光磊先生提到自己的經驗,曾經有一位員工問他:「Konrad,我們公司有錢,也請了很多很好的老師,我知道他們要教我成龍成鳳,但是當我回到座位上、每天都在打洞的時候,請問我怎麼成龍成鳳?」(註二)
楊光磊先生認為除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後天的環境,特別是職場教育,對人的一生尤為重要。相較於人力的工業思維,培育人才更像是農業思維,天賦、潛能是種子;文化、制度是土壤;系統、工具、願景則是陽光、水、空氣。職場若能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就能讓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豐沃的土壤中,像一粒小小的種子,自然有機長成大樹。
當然,比起只是等待職場提供「龍生龍,鳳生鳳」的學習環境,唯有預備好自己,連接自己的願景和未來的職業,持續累積自己的實力,才能真正將自己從人力變人才,也才不會在職場上任人宰割。
▽以人生最終的願景為依歸,塑造人心底最核心的價值觀。
願景是什麼?價值觀又是什麼?這些聽起來虛無飄渺的詞,卻是我們成長路上的明燈。可以說,願景是我們非常想要達成的景象,跟夢想最大差別在於願景是實際的,而夢想是浪漫卻不明的想像。價值觀則是一條以終為始、深藏內心的準繩;是我們面臨抉擇時的依據;是幫助我們排序客觀事物的重要程度。
「實踐願景始於主動積極、突破環境。」人們透過價值觀、心態、思維、行為、命運,最後轉化命運成為願景。由於願景提供我們勇往直前的動力,因此楊光磊先生希望每個人皆願意積極探索自己的願景,避免對人生有遺憾。
▼收穫與啟發
▽「轉化命運成為願景」:
從楊光磊先生的演講中發現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培養自己的願景是人生重要的課題。畢竟人生還很長,而我們所選擇的職業或甚至是志業,都和自身的願景有關。也只有在信念堅定下,我們能走得穩且遠。至於如何找到願景,求學階段的我們可以藉由多嘗試修不同課程,或是平時多閱讀不同書籍,挖掘自己的潛能和熱情。
此外,在達成願景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沮喪之餘,我們也可以借鑒楊光磊先生的親身經歷和經驗分享,像是運用 5W1H 以及 OODA(觀察、定位、決定、行動)剖析問題並解決它。
▽「創造價值,不斷更新」:
我們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由於不知道明天世界會有什麼改變,因此每一刻都不能停下腳步。同時,相較從前「愛拚才會贏」,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我們這個世代也應該培養更靈活的思維,只有用已知為基礎,面對不可知世界,才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才。
這讓我體悟到比起成為 I 人才(專業專精人才)、一人才(廣但不專精),未來我們要讓自己變成 π 人才,也就是成為企業最需要的整合人才。而要成為整合人才,培養全局觀相當重要,改變可以從平時的閱讀方法開始,像是可以只閱讀書籍目錄、前言,從目錄和前言嘗試推導整本書的大意,以及了解作者的意思。
▽「Human Ecologist」:
無論是鼓勵我們創造願景,或是養成主動積極、以終為始的核心思維,其實都和「Human Ecologist」有關。楊光磊先生對於教育、人才培育的見解和想法使我深受感動,我不禁想像,如果臺灣教育環境有天真能如同「農業思維」般,將我們當成小樹苗用心灌溉,並且不只是填鴨式要求分數,或所謂「完美」,而是尊重每個人獨特的價值、興趣,讓我們皆能發揮所長,相信可以培養我們更彈性多元的思想。
當然,我們的教育環境並不是靠著幾個人的力量就能改善,但隨著有志之士的加入,一定會越來越完善。
註一:數位時代不能靠「勤能補拙」! 楊光磊40年製造業經驗,助企業振翅爭雄,
網址:https://vocus.cc/article/6094b729fd89780001d0a777
註二:龍生龍鳳生鳳 談職場中的學習環境,
網址: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asp?id=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