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座山城共舞 —— 何培鈞,竹山老鎮的復興之路
作者:王芝芸
十多年前,何培鈞進到竹山,耗資千萬重新翻修了山中占地 900 多坪的百年古厝,建造「天空的院子」,讓原先觀光沒落的竹山,一躍成為旅遊節目與部落客大肆介紹的知名景點。而後,何培鈞更將能量放大,讓在地文化產業與外界知識力量相互融合,藉由一次次的創新實驗,帶動竹山老鎮的文化復興。
與百年廢墟相遇,創生「天空的院子」
在距離南投竹山小鎮車程 30 分鐘,海拔 800 公尺高的蓊鬱山林裡,坐落著一憧充滿歷史風華的百年古宅,它便是被譽為全台最美麗的民宿——「天空的院子」。這憧特色民宿的誕生,源自於負責人何培鈞大學時期與一座百年古宅的相遇。
熱愛攝影的的何培鈞,大二時偶然騎機車進入到這個寧靜、沒什麼觀光人潮的竹山小鎮取景,在荒煙漫草的山林裡發現了一棟百年傳統的三合院廢墟。站在這棟占地上百公頃古厝面前,何培鈞看見古老建築的質樸美感,不論是蜿蜒的木頭結構、粗糠的白牆或是一層層堆砌的清水磚,這些歷經歲月磨蝕的紋路與工法,深深的吸引著他。但同時他也看見了傳統文化建築的式微,對於百年的傳統古厝淪為廢墟深感不捨與失落,於是當下便下定決心,畢業之後要回到這裡,為這些老房子尋找新的生命,充拾舊文化的風采。
立定下目標的何培鈞,大三開始跨系跨校的自學相關知識,退伍後便寫企劃書,準備付諸行動,跑遍各家銀行貸款,終於到第 16 家銀行才答應借款。因此才剛退伍四個月的何培鈞便背負著 1500 多萬的鉅額貸款買下古厝,和表哥一同前往山林裡修屋。兄弟倆從找工班、建材,到室外修復與室內設計,皆費下不少苦心,老房子的外觀以古法慢慢修復,室內則是融入了現代化的設計,在傳統的紅磚與竹藝空間裡,也有著德國的浴缸和西班牙的磁磚,新舊元素相互映照,別有風情。歷經一年的努力終於讓這棟荒廢的老建築改頭換面,成為山野間的浪漫民宿。
但修復老屋的花費也讓何培鈞原先貸款來的1500 萬所剩無幾,開幕的第一個月僅有 8000 多元的營收,卻要負擔每個月 6 萬多的貸款,收入不斷下墜,甚至撐到第四個月就收到了銀行查封的通知,民宿的經營面臨危機。但即便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何培鈞仍沒有選擇妥協,而是轉換思考方式,將還債化為基本的數學問題,計算出若每個月必須繳交 6萬元貸款,一個月客滿兩次、賣出 12個房間便能過關,於是他開始積極勤跑業務,拜訪各個企業客戶推包棟方案,也將民宿資料匯整成文案影音向外行銷,並且寫信給各縣市文化局長自薦,終於接獲了南投縣文化 局的合作邀約,讓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在演出前入住民宿。而後馬修連恩也將自己在入住時的創作靈感,製作成《天空的院子》同名專輯,該專輯甚至幸運入圍金曲獎,為原先默默無名、差點倒閉的民宿帶來一線生機,天空的院子就此聲名大噪,營運也漸趨穩定。
以「小鎮文創」作為文創平臺,活絡在地文化經濟
當民宿的事業趨於穩定之後,何培鈞開始思考該如何讓到「天空的院子」住宿的房客,也能夠到竹山鎮上參觀,增加當地的消費以活絡經濟。考量到在地缺乏景點,因此經營民宿的第四年,何培鈞決定出資整修村莊自日治時期留下的古道,結合竹山的竹子與花布傳統產業,以及在地的食材,開設「幸福腳步便當」,開始推廣讓遊客可以帶著便當去旅行,不但經營活動也宣傳理念,讓房客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時間與花費,不僅只有娛樂性質,更能轉化成實際的力量幫助在地產業的發展。
同時,何培鈞也注意到,儘管竹山的遊客人數不斷增加,當地的人口卻日益減少。他認為是因為觀光產業長期以來過度的專注在人潮還有消費力兩個指標,但沒有將觀光效益轉變成經濟均化的發展,讓在地居民們都有收入。因此他成立了「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企圖找出竹山不同產業裡有賣點的商品,藉由包裝與文化行銷的手法,賦予老店新生命。像是利用竹炭開發肥皂,將傳統的竹藝變成桌燈、牙刷,甚至是現代化的 QR code 名片,或是與鎮上百年歷史的打鐵店合作開發鑰匙圈,以及結合棉被店的花布包裝,成為民宿的床單以及竹山的特色伴手禮等。藉由增加在地產品的開發,讓觀光能實際變成在地居民的收益,帶動鎮上的產業發展。
在地產品的開發與觀光發展需要各式各樣專長的人才,但由於小鎮文創的規模不大,而鎮上具備專長的年輕人口也逐漸流失,因此何培鈞推出了「專長換宿」, 利用民宿盈餘租下市中心的空房,開放台灣各地的年輕人們以專長交換住宿,不但能提供青年們實際發揮所長的空間,也能吸引更多不同領域與專長的人才進到竹山小鎮,一同解決在地問題。第一年下來便有 600 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學生、藝術家與工作者等進到竹山,貢獻自己所學,為沒落的小鎮注入新的活力,像是竹子所編成的QR code、牆面彩繪、鎮上喜歡聊天的老闆分布圖、在地創業的講座課程等等,都是在專長換宿計畫裡所激盪出的創意成果。
除了開發在地產品與媒合專長人才,何培鈞所領導的小鎮文創也在 2015 年實際活化了竹山小鎮的地景,將原先老舊廢棄的臺西客運站重新翻修,成立「竹青庭人文空間」,一樓則作為竹藝教室,提供當地民眾或外來遊客學習竹編技術,二樓則是當地食材的體驗餐廳。從空間設計到餐桌食材,皆融合了竹山在地的竹子元素,像是空間上便將西班牙的拱柱結合竹編 的雅緻,運用了 5500 多條竹篾,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創新氣息。而餐點則是結合了在地食材,讓遊客能實際品嚐到竹山的美好。竹青庭人文空間的建立同時發揮了多種價值,不僅讓臺西客運站的老舊空間重新活化、保存竹山傳統的竹編工藝,也讓竹山的在地特產得以在餐桌上創生新意。
下一個十年:輸出「竹山經驗」至各鄉鎮
十多年前,何培鈞帶著一股對舊文化的傻勁與熱忱進到這座山城與之共舞,將山林裡荒廢的百年建築改建成特色民宿,為竹山小鎮帶來觀光人潮,也成立小鎮文創以及竹青庭人文空間,打造出許多竹山在地的特色產品,讓觀光收益帶動鎮上的產業發展,同時更將外界的跨領域人才帶進竹山,聚集各樣的專長與點子,一同解決竹山的在地問題。這十年的創業之路,何培鈞從食、宿、學習三方位發展觀光,並與在地事業深度結合,讓竹山從靜默的鄉鎮,翻轉成充滿濃濃在地味的文創小鎮。
下一個十年,何培鈞希望能成功輸出竹山的創業發展與群募經驗,推廣到台灣的不同鄉鎮,並同時整合各個鄉鎮的故事,引進更多資源,給予年輕人口回鄉創業的舞臺,讓每個小鎮的故事都能歷經文化復興而永續傳遞下去。
我從何培鈞的這場講座中,學到了什麼(觀察、啟發與激勵)?
在何培鈞這場講座裡,有三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學習收穫與啟發:
1. 重新審思學習的意義
在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經驗裡,大多數都是一路讀書進入大學,畢業後又再接續著研究所,我們似乎都很熟悉這樣單向固定的學習路徑,也視之理所當然,但卻鮮少認真的去思考這一路究竟是「未何而學」,學習的意義又是什麼。不同於當年同學們都選擇往研究所走,卻也不確定為何而升學時,何培鈞反而是先找到了人生中最想實踐的目標「找回竹山老屋的文化」,清楚明白自己想學的是什麼,從而開展了深度的學習軌跡,不但開始跨系修課學習設計,更跑至成大去旁聽建築系的課程,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資源應用在創業上。
他在演講中提到:「全台灣每年有15萬的大學青年從大一認真唸書唸到大四畢業,卻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到大四就真的只剩下研究所、高普考跟投履歷。」聽到這段話的當下真的深感共鳴。回顧我自己的學習歷程,以前的我確實也是這樣一路念完了大學,畢業之際仍然對於自己的職涯一片茫然,但慶幸在出社會工作後,實際找到自己對於人力資源領域的興趣,擁有了學習的熱忱與動力,也因而申請研究所兜轉回到了校園裡進修。
正如何培鈞所言:「要知道為什麼而努力」學習並不會只是一條單行道,而是有許多可能性的。若只是被動的順著既定的學習軌跡前進,卻從未去審視思考學習的意義為何,反而只會讓自己茫然虛度時光得到不滿意的結果。
2. 實現價值的熱忱
在何培鈞的演講中,讓我特別驚艷感動的部分,在於他實踐價值的那股熱忱,願意為了自己所相信的價值理念投注一切。為了重新找回舊文化,毅然扛下千萬的貸款買下老屋,在廢墟房子裡住上一整年只為了修繕設計出理想的民宿,甚至在面臨龐大的債務危機時仍不放棄理想,寫信向各個企業單位宣傳理念以換得一線轉機。他在演講結尾所說的:「很多事情,並非有機會才努力,而是努力到有機會為止。」帶給我很深刻的正向能量,雖然目前的我還沒有找到自己明確想實現的理念價值,但也讓我更有動力在日常的每個行動中全力以赴。
3. 正向思考、解決問題
從何培鈞的創業歷程可以看見,在創業現場會面對到的時常是一個沒有答案的未來,一路上都有許多複雜的難題要解決,像是貸款耗盡即將查封倒閉的威脅、經營地方創生但人力有限、觀光人潮與在地居民的利益失衡等,都是非常現實而深刻的現況問題。
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大多數人可能會因為畏懼擔憂而裹足不前,或是先撒手放棄了,但何培鈞總是能正向思考,並化為具體實際的行動方案。例如在面臨還不出貸款的倒閉危機時,他將問題化為具體數字來理性判斷,換算出每個月只要賣出12個房間就能繳得起貸款,因此透過勤跑業務與網路行銷來找回生機。在人手不足的問題上,則是運用「專長換宿」吸引更多人才進入竹山小鎮,共同解決在地問題;而面對觀光與在地的利益平衡,他則是以增加在地採購、共好的生態產業鍊方式,來創造觀光與在地居民的共同雙贏。看似複雜的難題,他卻能化繁為簡,用實際行動來向我們證明,只要正向思考、願意投入解決,這一切都是有機會實現。
本篇文章參考的演講:
▍HC 創人物 ▍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小鎮文創的創願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