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科系限制了你,塑造自己成為未來的領導人才
演講主題:不要讓科系限制了你,塑造自己成為未來的領導人才
演 講 者:李岳倫 (Ellen Lee) 女士
李岳倫 (Ellen Lee) 女士現職為 DDI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李女士於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紐約大學人際溝通暨口語傳播碩士學位,並擁有 DDI 卓越講師培養 (FSW) 認證講師及 DDI 目標選才 (TS) 講師認證等專業榮譽證書,連續多年受邀擔任台灣商業周刊超業講堂的主講者。是一位全球人才策略的專家,為企業打造未來所需的人才,豐富的兩岸企業顧問經驗,成功將人才發展機制導入金控、地產、高科技、電信、製造、保險、運輸等產業。李女士擁有豐富的企業顧問經驗以及針對人才管理領域解決方案的開發與執行,她的客戶導向精神及對人才發展策略的精闢見解,深受客戶的讚賞與肯定,並已連續十多年獲得 DDI VIP特獎的殊榮。(改寫自DDI官方網站)
DDI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公司簡介:
DDI美商宏智國際顧問有限公司創立於1970年,為全球領先企業提供領導力策略、領導者遴選、領導力發展與繼任管理服務。DDI是第一個把人才評鑑技術帶到商業界,如今足跡已遍佈全球26個國家。近年來DDI整合龐大數據庫與研究成果,積極研發線上測驗與培訓產品,並連續推出數位時代領導力及企業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獲獎無數且廣受客戶肯定。(改寫自DDI官方網站)
演講大綱:
李女士的演講共包含四大主題,首先提出2022年以來,就業市場出現缺工海嘯和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兩大現象;其次闡述自我發展的三大關鍵思考,分別是「企業追求人才永續,領導力將是關鍵」、「意願與潛力比能力更重要」以及「發展自我,以戰代練」;接著,她提出人才自我發展常見的三大謬誤,分別是「學習等於成長」、「人人都可以成長」和「線性的職涯發展」;最後提出數位化時代,領導者所需具備的「跨部門整合溝通能力」、「傾聽、耐心」和「辨識人才的能力」三個重要條件。
演講內容分析與感想:
主題一
就業市場中「缺工海嘯」和「安靜離職」兩大現象:
(一) 缺工海嘯
李女士提到,台灣自2022年以來缺工海嘯襲台,商業周刊1789期報導指出台灣職缺多了24%,求職者卻只增加1%。勞動力淨流出大於淨流入,也就是退出市場的人多於進入市場的人,甚至還有很多人不進入職場。這個情況使得公司在招募人才上遇到了許多困難。
圖片來源:商業週刊1789期封面報導 出刊日期2022年2月24日
2022年2月24日出刊的商業周刊,斗大的標題就是「缺工海嘯襲台」;報導指出,自農曆年前開始,在南部數個縣市的街頭巷尾,到處可看到台積電的技術員徵才看板「強力招募技術員/工程技術員,高中職以上畢業,不限科系,無經驗可…」。(引用自商業週刊1789期封面報導)
根據2023年7月18日聯合新聞網的報導,104人力銀行發布2023年《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內容顯示2023年第一季平均每月短缺38.2萬人,創歷史新高,平均每位求職者可分得8份工作,高於整體市場的1.8份,內需產業招募舉步維艱。(引用自聯合新聞網2023年7月18日記者陳素玲)
缺工海嘯的議題,從李女士引述商業週刊的報導,以及104人力銀行發布2023年《民生消費產業人才白皮書》中觀察到企業正面臨嚴重的人才荒,公司缺工的原因,不同產業、企業與職務都不一樣。過去理工科畢業的學長姐,人人皆以高科技產業為唯一的就業選擇,高科技產業必然會削弱傳統產業及服務業的吸引力。此外,後疫情時代的就業意願可能不同於疫情前,加上外送產業興起、人口結構老化等因素,使得缺工海嘯持續發酵,這個現象激勵了近幾年即將要畢業的我們,應把握機會做好自我發展的短、中、長期的規劃,盡可能為職前做好競爭力的準備。
(二) 安靜離職 (Quiet Quitting)
李女士指出,安靜離職並非真正的離職,而是在工作中離職。指的是員工隨時都有不做的打算,只完成工作的最低要求,員工的敬業度很低。她認為這可能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較注重生活品質。因為我們這個世代,大多人都認為這樣會一定程度犧牲自己的家庭以及休閒時間,大部分人認為生活應該要有品質,而非一昧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
圖片來源:匯流新聞網2021年6月10日-Cheer的「Z世代全方位意向調查」
根據2021年6月10日匯流新聞網的報導,Cheers在2021年,針對26歲以下的年輕Z世代,進行的「Z世代全方位意向調查」,回收近4,000份問卷,同時蒐集41至55歲的X世代,以及27至40歲Y世代的意見進行跨世代比較,呈現出Z世代追求生活和工作平衡、講求團隊合作的獨特職場工作觀。根據這份調查結果,「薪水和獎金制度」位居第一,依舊是Z世代在求職時的決定性因素,緊接為「組織氣氛」和「上班時間和地點」。Z世代的求職前三關鍵與前兩世代相差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工時」條件在Z世代的心目中重要性排名第四,相較於X、Y世代,「工時」僅排名第七和第六,說明Z世代的年輕人更注重取得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引用自匯流新聞網 2021年6月10日胡照鑫撰文)
從李女士提出的Quiet Quitting現象和Cheers所做的「Z世代全方位意向調查」中可推論:不同世代重視的工作價值不同,企業應根據不同世代提供相對應的誘因。對Z世代來說,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追求、不在下班後或假日交付工作、讓員工在放假時能暫離工作,好好放鬆等,可能是激發其工作熱誠,改善安靜離職的重要誘因。
主題二
自我發展的三大關鍵思考:「企業追求人才永續,領導力將是關鍵」、「意願與潛力比能力更重要」及「發展自我,以戰代練」
(一)企業追求人才永續,領導力將是關鍵
李女士認為,現在的領導者應具備辨識與發展人才的能力,能辨識組織內高潛力的人才,在短時間內培養他成長。此外領導與帶領組織發展、推進人才發展、做出績效、管理虛擬團隊等能力。數位時代的領導人要抱持開放的態度來引領變革、驅動創新、具有有效率的執行力和大膽授權給下屬,讓企業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成為企業成長的養分。
(二)意願與潛力比能力更重要
李女士認為潛力比能力重要、遴選比發展更重要。擁有潛力的員工可以為組織帶來改變,甚至會比有能力的員工還要做得好。因此,組織需要慎選人才,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在組織內發揮最大功效。
(三)發展自我,以戰代練
李女士呼籲大家:要不革自己的命,要不被別人革命!在數位時代中,企業選對人才比培養出人才更加有效率,求職者可以自我培養學習能力,並保持學習動力。關於李女士提出的自我發展的三大關鍵思考,觀察出對企業最重要的,應該是在遴選時必須先找出有潛力的人才,除了尊重專業、適才適所,期待遴選的人才假以時日能獨當一面、甚至成為數位時代具有變革和創新力的領導者,為公司的傳承帶來活力的循環;對個人最重要的,除了要保有學習的動力和熱誠,也積極參考他人經驗,不論是學習成功者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或是借鑑失敗者的經驗,都是自我發展肥沃的養分。
主題三
人才自我發展常見的三大謬誤,分別是「學習等於成長」、「人人都可以成長」和「線性的職涯發展」
(一) 學習等於成長
李女士指出:學習只是取得知識,真正的成長是心態要先學會改變,才有可能改變行為,讀了再多書若心態上不做調整,那這些努力等於是徒勞。李女士的觀點非常貼近企業的需求,譬如企業中常有許多專案需要團隊一起完成,試想,如果擁有亮麗的學歷和專業證照,但缺乏團隊合作的態度,如何能為企業締造出最佳的價值?良好的態度可以從多個面向體現,譬如積極向上、工作熱誠,或是勇於挑戰,擁有團隊合作精神。是否擁有好的態度,會決定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造成彼此之間的競爭力差距。
(二) 人人都可以成長
李女士提出透過團隊的互補方式,增進團隊效能,相較於改善各自的弱點更有效率。此觀點是站在團隊效益的精準點,企圖打造出一個實力更堅強的團隊。雖然互補性是團隊合作的關鍵要素,但實務上如何挑選互補性高的成員,也成了領導者艱難的課題,如何讓每位性質、專長不同的成員能發揮自己優勢,這都關係到領導者的能力和智慧。
(三) 線性的職涯發展
李女士提到,人才或職涯的發展應關注在經驗的擴充。如前所述,足以因應未來的不只是專業,還需有更多元的技能及能力。從李女士的演講中,給我很大的警醒,也嘗試著分析自己,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外,待提升的軟技能,例如領導能力、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並多聽聞相關提升能力的視頻、並做到,把好的能力保留,不好的加以改善。
主題四
數位化時代,領導者需具備的能力
數位化時代,領導者所需具備的「跨部門整合溝通能力」、「傾聽、耐心」和「辨識人才的能力」三個重要條件。李女士舉了AT&T這家電信公司的著名例子,升遷後的優秀工程師不太會管理團隊,因此成立領導者評鑑中心,幫助企業判斷員工是否有能力領導整個團隊,也能協助員工或領導者做出改變。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彼得原理網頁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裡面提出的「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引用自維基百科網頁) 主管所需的領導和溝通能力,跟升遷前的工程師需要的完全不一樣。管理者要會帶人、管理團隊,可是工作者從來沒有這樣的訓練跟經驗,因此在升遷前需要為升遷後所需的軟技能,例如領導能力、協作能力和溝通等能力做好培訓以避免出現不適任的狀況。
結論:
李岳倫女士的演講不強調抽象、生硬的理論與概念,比較著重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如何自我發展,塑造自己成為未來的領導人才的面向加以探討,這樣的課程安排很具體、也很受用。當AI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人腦,不可替代的人類價值是甚麼?即將進入職場的我們未來不再能只憑藉校園裡學到的專業打天下,除了各個職能專業的與時俱進,更多的是溝通談判、領導力、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以科技結合跨領域整合能力,才是未來企業所倚重的人才。